奧菲莉亞之死

在莎士比亞(Shakespeare)故事中 最哀惋的女性角色大概是奧菲莉亞 (Ophelia) 了,在哈姆雷特(Hamlet)劇中的一位丹麥貴族女子與男主Hamlet有種複雜的情感關係。她並非像茱麗葉(Juliette)為愛情尋死但在她父親被Hamlet 刺死之後失去理智最終在柳樹下意外落至河水之中並隨著她歌聲的消逝漸漸消殞。 她的死是悲劇但也帶有種淒美的浪漫,因為此歷史以來無數的藝術家被她的犧牲深深的吸引,也總是選擇以死亡的那一刻為主題。

其中,最著名的大概是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畫派代表之一的約翰 · 米萊(Sir John Everett Millais)第一次遇見這幅畫是在高中藝術史上,詩意且憂鬱的美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一直到來英國上大學後才與此名畫相見,親眼見識Ophelia 是個心靈上的體驗。此畫傳達一種空靈且具有穿透性的影響力,不自覺得被Ophelia淡淡的憂傷給牽進畫中故事裡,來到柳樹旁的小河聽著女孩悲傷的輓歌。看著她精緻的絲綢在水中緩緩浮動令人反思世俗的富貴及物質上的擁有像是脆弱的生命一樣是短暫的,輕易地煙消雲滅。

Sir John Everett Milllais, ‘Ophelia’, 1851-2, © Tate Britain(N01506), Photo: Tate relea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CC-BY-NC-ND (3.0Unported) (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Britain 館藏)  

另一幅情境相符卻畫風對比的是法國象徵主義畫家 奧迪隆 · 魯東(Odilon)的花叢中的奧菲莉亞 (Ophelia Among the Flower)兩年前從藝術閱讀學到此作品就非常喜歡,夢想有一天可以欣賞到此作但一直以為它在法國。去年,總算因緣際會的與它在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精彩非凡的印象派展覽 ‘Impressionist on Paper’ 見面了,這是此展覽盡頭的作品,以它的奇幻為展中色彩繽紛的印象派作品畫下難忘的終點,對我而言也是美好難忘的驚喜。Odilon 夢境似地描繪 Ophelia 的遭遇,但與Millais 不同的是感受的傳達,在此 Ophelia 並非為焦點而是燦爛的花簇,花朵熱情的盛開與Ophelia 鬼魅半透明的生影產生極大的對比: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使Ophelia 顯得更加脆弱與透明如影子般隨時會消失。同時,另一種看法是花朵的生命力與美提醒觀者女主角生前不復的美貌煥發屬於曾經完整的她。從此畫我們體會到靈魂之間的對話,介於人與大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說自然界醞釀著生命,在 Ophelia 生命的終點她回歸了載滿了落花的河水。

Odilon Redon 奧迪隆·魯東, ‘Ophelia among the Flowers’ (花叢中的奧菲莉亞), 1905-8,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館藏,  © The NationalGallery, London(NG6438). Photo: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released underCreative Commons CC-BY-NC-ND.  

一位妙齡女子的香消玉殞在藝術家的創意世界裡以不同的角度傳遞家喻戶曉的故事,在劇中Ophelia 之死是藉由其他角色的對話而傳遞的,並未在舞台上表演出,大概是因為如此,藝術家與觀者有著多層面且無盡的想像空間。

大家好~我是Yeats,現於倫敦就讀藝術史並擁有多年英美海外留學經驗。基於個人對審美及藝術的熱情,想在此與各位朋友們分享有關英國藝術展覽與個人心得。希望大家可以藉由我的文章更深度認知倫敦的藝術精神。如果各位喜歡我的文章,也別忘了點個讚也歡迎留言您有興趣的藝術課題喔!